例1、(上海)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从P点、乙从Q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3秒,甲、乙相距4米
C.乙到达P点时,甲离Q点6米
D.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米
答案:C
解析:
在甲、乙运动的s-t图像上各取一点,可得
A错。经
,甲、乙相遇.之后甲、乙相距越来越远,再经0.6s(即t2=3s时),甲、乙相距s=(3m/s+2m/s)×0.6s=3m,B错.乙到达P点用时
,此时甲已经从P点向Q点沿直线运动了3m/s×6s=18m,而P、Q两点相距12m,所以甲已经离开Q点6m,C对.甲到达Q点需时
,此时乙向P点运动了2m/s×4s=8m,即乙离P点尚有4m的距离,D错.
例2、(潍坊)(多选)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图像可知:甲同学从t=4s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同学从t=0 s就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在t=8s时甲乙同学都运动了5m的路程,故A、B、C 正确;由直线的倾斜程度可知v甲>v乙(或计算:
。
例3、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答案:
(1)运动 (2)0.08 (3)慢
解析:
以气泡为参照物,塞子的位置在改变,故是运动的,气泡的平均速度
,气泡运动慢便于测量.
例4、(陕西省)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课桌与我们朝夕相处。那么,你是否知道课桌所用材料体积有多大呢?某中学木工房新做了一批简易木制课桌,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选择恰当工具或器材,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定一张这种简易课桌所用木料的体积。(方案设计应该科学合理不能损坏课桌)
解析:
方法一:①到木工房找一块和课桌材质相同的小木块样本,用天平测出小木块的质量,用量筒(或直尺)测出小木块的体积V0,利用
算出小木块的密度。
②用台秤称出课桌的质量M。
③用
,算出课桌所用木材的体积。
方法二:①用直尺(或皮尺)测出课桌不同部分的长、宽、高(或厚)。
②利用体积=长×宽×高,算出各部分的体积。
③最后把各部分的体积相加就是课桌所用木材的体积。
例5、(芜湖市)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解析:
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其运动或静止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参照物分别为孤帆和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