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
(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3)伽利略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收其它物体的作用,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分析: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历史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等人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一观点无法经过实验直接证实,而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概括得出的.
解: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根据物理学历史事实回答第一空.
(2)这是依据思维程序排序的问题,伽利略的观点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概括得出结论,第一步是实验事实,即②;小球滚到右侧斜面的高度与小球自由放手的位置接近,摩擦越小越接近,得出推理,如果无摩擦,小球上升的高度与自由放手位置相同,即第二步是③;继续推理,在无摩擦的情况下如果改变右侧斜面的倾斜程度,减小倾解,仍能使小球上升的高度与自由放手的位置相同,即第三步是①;继续大胆推理,在无摩擦的情况下,右侧斜面继续减小倾角为0,即水平,则小球永远运动,即第四步是④.按照这样的思维程序排列顺序.
(3)这是实验基础上,再推理得出的结论,实验无法直接验证,运动物体不受力将永远匀速运动下去.
故答案为: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D;
(3)永远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
记住历史上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并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掌握推理法的思想.
例2、乘坐公交车是一种常见的出行方式.乘客在车上经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
分析: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有些惯性是有益的要加以利用,例如跳远时的助跑;有些惯性是有害的,例如车辆刹车时的惯性.
答:
公交车启动前,人和车处于静止状态;公交车启动后,乘客的脚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向前运动,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容易摔倒,造成伤害,故应抓好扶手.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
例3、如图现象表明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小车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停止,小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因为惯性.
解:
车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木块底部随小车一起停止,因为具有惯性,木块的上半部分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会向右倾倒.
故答案为:惯性.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明白图示,然后图示内容联系所学知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