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 mL 0.01 mol/L的KMnO4酸性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1 mol/L H2C2O4(草酸)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 mol/L H2C2O4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实验中发生了如下反应:
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加入试剂 |
0.1 mol/L H2C2O4溶液 |
0.2 mol/L H2C2O4溶液 |
实验现象 |
|
|
褪色时间 |
|
|
结论 |
|
|
结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2: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 0.1 mol/L Na2S2O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 0.1 mol/L H2SO4;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各有一支盛有Na2S2O3和H2SO4的试管),一组放入冷水中,另一组放入热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混合并搅拌。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
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试剂种类及用量 |
0.1 mol/L Na2S2O3 5mL
0.1 mol/L H2SO4 5mL |
0.1 mol/L Na2S2O3 5mL
0.1 mol/L H2SO4 5mL |
实验温度 |
|
|
出现浑浊时间 |
|
|
结论 |
|
结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3: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10 mL左右10%的H2O2,双孔胶塞上插有短导管和漏斗,短导管里插有带余烬的木条。开始时余烬没有明显变化,经漏斗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MnO2后,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余烬复燃。

科学探究: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5% H2O2溶液,再向H2O2溶液中分别滴入0.1mol/ L FeCl3和CuSO4溶液各1 mL,摇匀,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加入试剂 |
0.1mol/ L FeCl3 |
0.1mol/ L CuSO4 |
产生气泡快慢 |
|
|
结论 |
|
结论:催化剂的影响:加入催化剂,反应的速率增大。
(讲)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
为什么改变这些外界条件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呢?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我们要介绍一种研究化学反应过程教学模型。
(讲)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是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来实现的。如果反应物的分子(或离子)相互不碰撞、不接触,就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碰撞是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反应物的分子每次碰撞不一定都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叫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讲)有效碰撞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发生碰撞的分子必须具备一定的能量(即活化分子)。②碰撞时必须有合适的取向。
(类比投篮)运动员没有提供足够的能量,球不能投进篮筐,球具有足够的能量,但没有合适的取向;球具有足够的能量与合适的取向,球投进篮筐。即分子具备一定的能量与合适的取向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活化能:活化分子的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叫活化能。

E1:正反应活化能
E2:逆反应活化能
活化能的大小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但对反应热无影响。
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的差别很大,通常只能用实验方法测得,并以测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主要方法,温度对某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大致反映了该反应活化能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