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 >> 试卷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3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与解析

  资料版本: 新人教版
  资料类型: 试卷
  适用范围: 高三
  文件类型: word
  资料大小: 360KB
  上传时间: 2013-06-01
  资料等级: 免费

资料简介: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圄      俜      高屋建      琅满目
B.页      闻      雨雪霏      短流长
C.题      水      别出心      狼当道
D.蓓      傀      罪行累      自吹自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杜撰      暮霭      臭名昭著      群贤毕至
B.疏朗      流敝      嘉言懿行      筋疲力尽
C.谍血      肄业      砥砺德行      星辉斑斓
D.付梓      嬉闹      孽根祸胎      繁文褥节
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有些人心浮气躁,急于出名,总是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唯恐不能吸引众人的眼球。
B.中国小说史上有很多“续书”,质量有好有坏,评论有褒有贬,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媲美,这是不容置疑的。
C.人类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宽容与包含性,正像中国古代所倡导的“不以人废言”一样,我们在阅读培根的时候,大可不必因为他的为人而放弃他的作品。
D.对于贫弱者,执政者有义务对其给予关爱,这种主张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是没有的,而在我们的儒家经典中却比比皆是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解决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环保、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B.辩论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交流形式,大到国际事务的争辩,小到生活中买卖物品时的讨价还价,甚至是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都会涉及。
C.网络沟通互动模式正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心理学家将媒体社交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定义为“在线社交疏离症”。
D.面对九月之后在开发商为回笼资金而造成的纷纷降价的局面下,博全集团推出一系列措施,保持了在楼盘销售方面的优势。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雷雨》第二幕呈现了周朴园与侍萍的相认、父与子的冲突,而将周鲁昔日的婚恋纠葛通过对话逐步透露出来,这使故事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矛盾冲突更紧张,戏剧效果更强。
B.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是元曲,元曲又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杂剧的音乐有宫调和曲牌之分,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杂剧的人物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C.《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作者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D.有的小说以思想为目的,这类小说在表现主题时是自觉的;有的小说以故事为目的,这类小说在表现主题时是不自觉的。高尔基的《丹柯》就属于后者。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来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来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来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来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D.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B.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C.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来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D.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都读fēi;A.líng/ líng / líng / lín;C.cái/ cǎi /cái / chái;D.lěi / lěi / lěi / léi。)
2、A(B.敝—弊;C.谍—喋;D.褥—缛。)
3、A(A.摇旗呐喊: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此处对象错误,不合语境。B.不容置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C.不以人废言: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D.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4、C( A.成分残缺。在“部门”后应增加谓语动词“加大”。B.不合逻辑。递进关系应为“小到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甚至是生活中买卖物品时的讨价还价,都会涉及”。D.结构混乱。“面对……局面”与“在……下”两种句式杂糅,应删去“在”和“下”。)
5、D(《丹柯》充满哲理,属“以思想为目的”类的小说。)
6、C(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B、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①②④段。)
7、A(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④⑤⑥段。)
8、D(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A、B、C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②③⑤段。)

 
  下载说明:如果您不是会员,请赶快:免费注册  如果您是会员,那么赶快: 登 录
  下载地址:   点 击 下 载
 
 热门推荐: 精品专题   黄冈中学试卷
热门推荐: 免费视频   名师 1 对 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