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黄冈密卷>>

27、(18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谓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塗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沾蚕、绩麻、纺纬,屡屡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故其子弟游市井者,食甘服美,目睹盛丽,则不复昔归南矣。至使世俗俳谐,共以农为嗤鄙,诚可哀也。况聚敛之臣于税之外,巧取百端,以邀功赏。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一定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依据材料比较归纳其异同。(6分)

  (2)材料二中司马光言及的“四民”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农民困苦的原因有那些?(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农村进行了什么改革?70年代末中国推出什么重大举措来调整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材料一、二至三,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2分)

 
 
 
 
 

答案与解析:

  27、(18分)(1)共同点:农民辛勤劳作是农业生产的主动力;小农经济脆弱;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赋役沉重或暴政,自然灾害);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业受到商业的冲击(5分)。

异:材料一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1分)

  (2)四民:士农工商。(1分) 原因:赋税徭役沉重或封建剥削、高利贷剥削沉重;自然灾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生产工具较简陋,生产效率低下:人多地少;战争等。 (任意五点得5分)

  (3)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4)从封建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制)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