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黄冈密卷>>

30.(7分)中日两国作为地理上的邻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的交流和碰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到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有十三次。随同来的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等。同时,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

  材料二 到了近代(1840——1949),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材料三 2014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受到包括中国等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材料四 2014年,中日关系处于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持续面临困难局面的一个突出问题。11月7日,中日双方就改善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确认要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然而,未来中日关系能否恢复健康发展,还要取决于日方能否信守承诺,切实按照四点原则共识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材料五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材料一中“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请举出一例。(1分)

  (2)请写出材料二中“近代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的名称。(写一例即可)(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2014年中日关系降至最低点的原因。(2分)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什么现实意义?(1分)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应该如何走出邦交上的低迷期。(2分)


答案与解析:

(1)事例:鉴真东渡。

(2)日本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任选一例)。

(3)原因:日本首相无视中国等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宣布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4)现实意义: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

(5)看法: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反省历史;主张双方以和平谈话的方式解决问题,反对诉诸武力(意思接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