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冈密卷

黄冈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解析

试卷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例如殉葬。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新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1、下列对“礼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可以培养出守礼的民众,但是这些民众不一定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可能是杀人的“野蛮人”,关键看这“礼”的性质如何。
B.“礼治”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的意义上讲,和法律没有不同,但是它依靠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所以有好古的保守性。
C.“礼治”培养人对“礼”的敬畏感,对“礼”的服从应是有目的的,如果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了,“礼治”的目的是培养“仁”的人格。
D.“礼治”实施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的基础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礼崩乐坏”就是因为“礼治”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代表“法治”的法家就成为新生力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有些礼仪是行为规范的,有些是生产生活的,有些是丧葬祭祀的,有些可以继承,有些应该摈弃。
B.“礼”的成型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土地资源等变动很少,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效经验尽可抄袭。
C.“礼”的约束不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而是靠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服从感,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可以骄傲、得意,但是违“礼”总会内疚。
D.“礼”不适用于团体合作的时候,团体合作需要大家遵守规则,而“礼”主要不是一种外在规则,而是一种内心对自我的规范,更适用于个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的标准和“法”的标准不一样,合“礼”和合法不是一回事。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但它并不能离开社会而由本能或无意形成,它还是要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被动性。
C.礼和普通的道德也有不同,这种不同除了守礼和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机制不同,还表现在道德感的形成是一种被动过程,不是个体主动的服从。
D.礼重视传统,道德靠社会舆论协调人际关系,法律重视处理团体生活的问题,三者各有侧重,但在约束个体、形成人格方面有相通的地方。

 热门推荐: 免费名师讲座   免费黄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