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黄冈密卷>>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秋季期中高一语文试题

字号: 默认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早已被公认是传统艺术文化的名片之一,亦是一部中国社会历史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经典剧目早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钟情喜爱的艺术珍宝。但随着社会迅速进步和发展,京剧已逐渐被其他的娱乐形式所取代,京剧文化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弘扬京剧艺术,让京剧走向大众,是时代对京剧人提出的命题。如果说用电视作京剧演出的实况转播早已是常见的传播形式,那么用电影大银幕纪录京剧的唯美与繁华,则是一项更为精美微妙,也更为复杂庞大的跨界合作艺术。

  说起京剧与电影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05年。也许是天作之合,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正是与国粹京剧的结合,剧目是《定军山》,一代名伶谭鑫培是中国第一位涉足影坛的表演艺术家。上世纪五十年代,梅兰芳等京剧表演大师也用电影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资料。

  2011年,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戏剧电影工程“京剧电影工程”开始启动。经过多轮筛选,最后确定十部在京剧舞台上连演不衰的经典传统大戏入选京剧电影工程,除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的五部京剧电影《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外,另五部《穆桂英挂帅》《锁麟囊》《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也将于今年年底前拍摄完成。这批最新拍摄的京剧电影不仅生动展示了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而且在利用当代数字技术和电影发展的新成果、扩大京剧影响等方面,亦取得出色的成绩,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随着“京剧电影工程”前五部京剧电影的上线公映,配套丛书亦已由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丛书按每戏一册的形式,图文并茂地收录了每出剧目的历史沿革、艺术赏析、整理后的剧本、代表性的唱段、京剧主演和电影主创的创作心得等。它不仅是这项工程的历史记录,更是京剧电影的有力补充。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京剧和电影,一个写意,一个写实,如何将两种艺术形式的特质糅到一起,从中找到融合与平衡,这一点确乎关系到京剧电影拍摄的成败。往往越是舞台上的经典看点,越是电影展示的难题难点。比如老戏在叙述一件事时,往往是几个角色反复说唱一遍,节奏缓慢。京剧电影就将一些不影响主线剧情的情节删去,使剧情紧凑又富于悬念。丛书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努力,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对艺术指导专家召开的多次研讨会进行了完整的描述,详细记录了京剧电影工程中的剧目遴选、剧本修订、演出效果评议、影片审看修改等各个环节的资料,诸如专冢们对剧本的一字一句反复推敲多次修改、名角们对表演一招一式严格要求务求传神的投入与心得,都记录留存,可以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当代京剧界对京剧艺术的思考与探索的全景式的档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对京剧电影拍摄中的疏漏不足、困难之处并未避开不谈,而是详实地反映了那些深入的思考以及调整安排的过程。

  京剧一旦用电影的形式来再现,无疑面临着一次新的蜕变,为这门传统艺术的创新与自我发展,起到了可贵的探索作用,也为永久保留京剧的时代特点与唱腔表演的原貌,作了资料整理上的宝贵努力。

(摘编自夏青《纪录京剧电影的当代魅力》)

l、下列关于“京剧电影工程”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电影工程”背景下的新京剧电影对展示京剧艺术的面貌和扩大京剧艺术的影响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B.只有很好地找到京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平衡,实现写意与写实的无缝结合,京剧电影的拍摄才具有成功的可能。

C.“京剧电影工程”配套丛书从诸多方面对京剧和电影的结合进行了记录,是一份当代京剧界对京剧艺术的思考与探索的全景式档案。

D.“京剧电影工程”的配套丛书是对新京剧电影拍摄过程的历史记录,也是京剧电影的有力补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京剧电影的拍摄存在诸多困难,“京剧电影工程”丛书对这些困难进行了详实的记录,这将给日后拍摄京剧电影提供经验上的指导。

B.越是舞台上的经典看点,往往越是电影展示的难题难点。京剧的唯美与繁华用电影来展现,充满了诸多复杂与艰难。

C.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传统艺术文化名片之一的京剧艺术已经远离大众文化娱乐视野。

D.除电视实况转播这一常见形式外,京剧电影无疑是使京剧重新走向大众,弘扬京剧艺术的明智之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迅速发展的社会催生了大量新的娱乐形式,这是京剧艺术逐步式微的重要原因。

B.京剧艺术与电影的结合由来已久,京剧与电影两种艺术的跨界合作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

C.京剧和电影的结合,必将实现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创新与自我发展,同时也对京剧的时代特点与唱腔表演的原貌做到了很好的资料整理。

D.“京剧电影工程”不仅使京剧艺术重新得到大众的关注成为可能,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代数字电影技术的大发展。

显示答案与解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丈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丈,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日文。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B.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D.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谥,指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带有褒贬的称号。

B.登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C.孤,指幼年丧母,也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的人。此外,“孤”还可用为古代王侯的自称。

D.宫市,指唐德宗时派宦官在长安购买民间货物。宦官在采买时,付价甚少,或竟不付价,极为扰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与人交往并不以对方身份地位的穷达为标准,他不仅称赞推荐与奖掖鼓励后辈,而且开馆授学,把振兴礼教和劝勉人们行仁义之事作为自己的职责。

B.在文章写作上,韩愈极力反对当时流行的拘泥于声律、对偶的骈体文风,惋惜经典古籍精义与司马迁、扬雄气韵风格的衰落。

C.唐德宗晚年,宰相随意颁布法令,流弊甚多。韩愈上书极力劝谏,皇帝非但没有听从其意见,反而一气之下把他贬谪为连州山阳令。

D.鉴于人们对凤翔法门寺中护国真身塔内释迦牟尼手指骨的施舍与供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之自己不喜佛教,韩愈便上书进谏,却遭贬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与解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公元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攻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同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也危及朝廷政权。这首诗是诗人客蜀第五个年头时所写。

8、“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在写法上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与解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荆轲和乐慷慨悲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信念源泉。

  (2)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面对辽阔的大地,作者不禁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感喟,既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3)李白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借助奇特的想象,化无知无情的外物为有情的知己,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之意。

显示答案与解析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

  【注】史铁生(1951年1月4日一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合欢树》《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问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

  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文中的地坛既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E.“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致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2)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坛带给作者一些生命的启迪,助其走出厄运的阴影。作者在地坛中得到了哪些对生命的启迪?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与解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百柯

  吴组缃被称为一位智者。在他的弟子刘勇强眼里:“吴先生非常敏锐,很有智慧,聊起天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他同时又被称为一位勇者。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吴先生的“尺度”也始终一以贯之。“他从不会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评价道,“他要一个导师应有的尊严。他尊重自己的尺度。”

  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次年转入中文系,毕业后,在清华研究院继续学习,但没读完研究生就离开了。他的传记记述到此往往语焉不详。就此,吴先生的弟子张健曾特意向他探究过其中原委。

  据吴先生说,读研究生期间,他曾选了国学大师刘丈典的六朝文学课,在学期作业中,他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刘教授非常生气,就给了他一个不及格。但刘教授同时也托人带口信给他,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以过关。当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生活。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拿不到奖学金,而拿不到奖学金,全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学业。但吴组缃硬是没有收回自己的观点,结果不得不中断学业,经人介绍到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供职。

  和吴组缃有过长期交往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方锡德讲过一件小事:上世纪40年代,吴组缃曾应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当时是在学期中间,校方希望他开半学期的课,但要支付给他整学期的薪水。吴组缃当即表示:“这样怎么行?我明明只上了半学期的课,怎么能拿你们一学期的薪水?”

  “文革”期间,吴组缃自己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夫人被折磨得精神失常,但他在军宣队召集的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仍然坦率直言:“想起这场革命,我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时许多人很为他着急,怕他挨批,因此劝他承认这个说法不妥,以便了事。但吴组缃执意说这就是他的原始感觉,最终也没有改口。

  l985年,刘勇强考取吴组缃的博士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先生,就有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正好有一个外地学者来拜访吴组缃,拜访者编了一本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选注本,想请吴组缃题签。但吴组缃看后,直率地对那位学者说,自己认为他对纪昀的看法并不妥当,所选的篇目也不理想,因此,不能题写这个书名。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因此被很多人称为“诡辩派”的鼻祖。有些时候,吴组缃倒确实像是一个“诡辩家”:尊重自己的尺度,很多时候固然需要原则和勇气,但另一些时候,则需要机敏和智慧。

  吴先生烟瘾很大,茶几上随时一字儿排开十数只形形色色的烟斗,以备轮番取用。子女多次劝他戒烟,但他总是不接受劝告,而且还发明了一套“以毒攻毒”的理论。张健就曾当场领教过“这个固执、可爱的老头”,振振有辞地对子女们阐述他的“以毒攻毒论”。

  吴先生的儿子吴葆刚一直认为,“父亲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一次,他告诉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他父亲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东西没有营养呢?”

  “他时常会流露出一种纯真之心。”刘勇强回忆说。有次,他陪吴先生经过未名湖边,看见有个女孩儿用小石子向湖面上打水漂。于是吴先生很认真地说:“这怎么能行呢?如果人人都这样,岂不是要把湖填平了?”

  季羡林曾经这样描述他这位老友:“池塘边上,一个戴儿童遮阳帽的老人,坐在木头椅子上,欣赏湖光树影。”现在,池塘边的木头椅还在,只是“戴儿童遮阳帽”、“欣赏湖光树影”的老人不见了。

(选自徐百柯《民国风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期间,吴组缃认为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以此足见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缺乏理性的认识。

  B.无论是对“文革”的坦率评价,还是不愿接受刘文典劝其改变观点获得过关的建议,都体现出吴组缃不识时务。

  C.本文择取吴组缃一生中的生活片段连缀成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形象鲜明地勾勒出吴组缃独特鲜明的个性。

  D.子女多次劝诫父亲戒烟,但吴组缃非但没有接受孩子们的建议,反而说吸烟可以“以毒攻毒”,突出了他的机敏和智慧。

  E.对于女孩儿用小石子向湖面上打水漂一事,吴组缃郑重其事地指出这种行为有违社会公德,实在不足取。

  (2)怎样理解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简要概括其含意并作简要评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与解析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极高,在书法上也极其擅长。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②破格用人,既要_____,又须避免滥竽充数,严格“破格”的标准,确保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减少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③在影片《智取威虎山》中,徐克导演_____,摒弃大多数战争影片那种严肃正经的陈旧样式,为他的影片注入了活力、个性和如假包换的娱乐体验。

A.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不拘一格   B.不拘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C.独树一帜  不拘一格  不落窠臼   D.不落窠臼  不拘一格  独树一帜

显示答案与解析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国务院常务会议一直在直面百姓的“痛点”。今年7月8日的会议,决定扩大国家助学贷款力度,为贫困学子创造公平成长的环境。

B.由于尼泊尔新宪祛实施,尼泊尔与印度关系恶化。印度随后停止向尼泊尔运送燃油,导致尼泊尔爆发持续燃油危机,公共交通运营出现困难。

C.记者调查发现,在景区门票之外,频频出现的“园中园”门票、动辄上百元的景区交通费等“捆绑性消费”,游客觉得“堵心”。

D.一名中国女性游客近日在新西兰南岛租车自驾期间,由于遭当地人多次投诉,违反相关道路行驶规定,车辆被警方扣留。

显示答案与解析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大学精神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爱因斯坦等这类人所具备,却被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A.既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也是为了恢复人类的天真

B.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C.不仅是为了恢复人类的天真,更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

D.即使是为了恢复人类的天真,实质上也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

显示答案与解析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从论坛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微信时代,他们自称舆论的“弄潮儿”。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的水军兴衰起伏。 ①  ②  ③ ,折射的不仅是屏幕上的瞬息万变,还有公众意识与舆论的更替变迁。

显示答案与解析

17、下边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显示答案与解析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美国,有二个盲人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千王”,他就是理查德·特纳。

  7岁时,特纳爱上了纸牌魔术,但两年后的猩红热夺走了他的视力。之后,他一度沉溺于酒和大麻之中,还因拒绝学习盲文被所在的特殊教育学校开除。18岁那年,特纳进入一所非营利学校,学习如何运用感官“看”世界。几年的学习,让特纳重拾童年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上舞台,他的纸牌特技让观众甚至专业技师都惊叹不已。他开始被称之为“千王”。多年以来,他每天都要练习10到20个小时,从不间断。近些年来,特纳一直在学校夏令营中开办“纸牌魔术课”。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显示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