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周瑜,名瑜,字公瑾。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葛亮与周瑜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周瑜的称呼应是( )
A.瑜、亮 B.瑜、孔明
C.亮、公瑾 D.公瑾、孔明
2、图1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丙: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韩非子》中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下各项对此主张理解正确的有( )
①否定贵族特权,维护君主专制
②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③否定贵族特权,缓和社会矛盾
④维护法律尊严,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有类似思想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庄子
5、在秦朝、唐朝和元朝,我国古代居民迁移的共同特点是( )
A.大批北方农民迁往江南
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C.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
D.许多中原人迁往边疆
6、“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7、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8、《水经注·河上》中记载道:“屈茨(龟兹)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文中所描述的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北宋时期
9、据史书记载,以牛乳、羊乳为原料制成的酥酪由北方游牧民族发明,西晋时南方并无出产,南宋时江南地区盛产,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西晋统一 B.北民南迁
C.宋夏和议 D.宋金对峙
10、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C.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